阅读历史 |

第91节(2 / 2)

加入书签

可不能在这儿过夜,天亮前无法脱身麻烦就大了。

她寻思偷一身宫女的衣服换上,这样即使被当做可疑人色逮捕,朱昀曦也能轻松替她掩饰。

想罢顺着回廊摸索前进,来到一扇花琐窗下,正要起身张望,窗内突然透出灯光,随后听到一声女人的幽叹。

另一个年轻女子立刻关问:“娘娘睡不着吗?”

叹气的女子只轻轻一“嗯”,柳竹秋便认出是冯如月,惊讶自己竟跑到了太子妃的寝殿。

跟冯如月说话的是侍女玉竹,见主子失眠,忙倒茶给她。

柳竹秋听她献茶后抱怨:“娘娘就不该让池选侍跟来,难得和殿下出来散心,结果全给她做好事了。”

冯如月和婉道:“她自小进宫,本就比我会伺候殿下。”

玉竹很不服气:“她就仗着皇后娘娘撑腰,时常对您无礼,刚才在倚月水榭奴婢亲眼见她偷偷拿斜眼瞧您,这还是当着殿下的面呢,背地里只会更过分。”

冯如月轻声教训:“你可别跟第二个人说这事,殿下最烦后宫龃龉,池选侍不懂事,他知道了自会教训,我们不必参言。”

玉竹替她委屈:“您是堂堂太子妃,出身也比她高贵得多,何苦受一个低贱商女的气。”

冯如月微笑安抚:“她冒犯我是她不自重,我若同她一般见识,就显得我没涵养了。横竖谁是谁非殿下心里有数,上次金项圈的事不就能看出来吗?”

前年元旦,章皇后打赏东宫的妃妾,每人赏了一只金项圈。

窦选侍等三女的项圈镶嵌南红玛瑙,冯如月和池绣漪的都镶嵌金蓝宝石。

按名分讲冯如月才是章皇后唯一的儿媳,获赐的礼物应该比其他妾室高级。章皇后让池绣漪享受同等待遇,说偏心都是轻的,倒更像在公然挑事。

冯如月知道池家会讨好章皇后,池绣漪才是她选定的太子妃,受了折辱也不敢吭声。

事后朱昀曦知道了,将妻妾们召集到一处,当众每人送了一份礼物,冯如月的最多最贵重,其余选侍的都相等,替妻子正了尊卑。

丈夫礼数严明,对待后宫不偏不倚,令冯如月倍感安心,量那池绣漪再会耍心眼也成不了气候。

柳竹秋心想:“太子妃和池选侍都是美人中的美人,又同时嫁了温柔美貌,处事公平的丈夫,正该互助互爱,惺惺相惜,一同对抗孤寂的宫廷生活。本朝后宫不能干政,外戚又不受宠,做到皇后也不过每月多些分例。听说池家是大富商,那池选侍犯得着为几个钱争来争去?除非她想做第二个章皇后,上位后让全家人鸡犬升天,专宠后宫,但看太子的个性,这方面不大可能走他爹的老路。”

她想太子妃一时半会不会就寝,不宜在此久留,悄悄站起来准备开溜。

谁知那玉竹无声无息走过来推开窗户,将洗茶杯的剩水随手往外一泼,浇了柳竹秋满脸。

她也由此发现站在窗外的大胡子男人,看那脸部肌肉的走势,下一刻就会厉声尖叫。

作者有话说:

1蓝天种玉: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一:“公至所种玉田中,得璧五双,以聘。徐氏大惊,遂以女妻公。” 意思是原指杨伯雍在蓝田的无终山种出玉来,得到美好的婚配。后用来比喻男女获得了称心如意的美好姻缘。

2出自元稹《寄赠薛涛》

3出自五代李煜的《□□花破子·玉树□□前》

第七十七章

柳竹秋赶在玉竹出声前抓住她, 捂紧嘴巴。

她身高力道都比玉竹大得多,不费力气地制服对方,迫于形势翻窗入室。

冯如月纳闷侍女为何突然没了动静, 呼唤一声不闻回音, 顿时警惕。

柳竹秋情知若再不采取行动, 太子妃必会召唤外间的奴婢, 火速拖着玉竹来到帐幔前,压低嗓门求告:“草民误闯禁地,求娘娘救命!”

冯如月见一个大男人闯入,差点喊起来,再看又觉此人眼熟, 再看竟是她亲笔画过画像的温霄寒。

情况离奇, 她不敢确认,强做镇定质问:“尔是何人?”

柳竹秋不敢松开玉竹, 欠了欠身子答话:“草民温霄寒, 参见娘娘。”

她想明天请朱昀曦来求情,以冯如月温和慈柔的个性大概不会治她的罪,是以如实供认身份。

冯如月像遭了雷击,浑身汗毛直竖,心口小鹿乱撞, 回避不了,急忙侧身下令:“你先放开她。”

柳竹秋应声撒手, 玉竹听说来人是温霄寒, 惧意大减, 料他必是太子召来伴驾的, 理了理鬓发衣衫, 愠怒吓唬:“大胆狂徒, 你擅闯太子妃的寝殿,按律应当处死!”

柳竹秋跪地辩解:“草民绝非有意冒犯,方才在庄内散步迷失方向,误入此间被这位姐姐开窗撞见,求娘娘恕罪!”

说完贴地伏拜。

冯如月曾倾心恋慕温霄寒,进宫后收了心,也还无法彻底忘情。

这几年陆续听说此子的传闻,特别是日前为友人伸冤,不惜冒死击鼓告御状的事迹,更觉得他重义多情,堪做春闺梦里人,对他的欣赏有增无减。

此刻只觉羞窘,殊无怪罪加害之意。

玉竹见主子羞答答的,体察到她的心思,代为审问:“温霄寒,是谁让你来的?”

柳竹秋额头不敢离地,恭敬道:“回娘娘,草民是奉太子殿下召唤而来。”

“外面那么多守卫,你是如何进来的?”

“草民迷路后怕惹误会,沿途躲避巡逻,不知不觉来到了那扇窗下。”

“你擅入寝殿已然坏了娘娘的名节,还指望娘娘饶你?”

“草民罪该万死,求娘娘网开一面,许我离去。草民出了这个院子,再被人逮到处死就是自己命里该得了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